“巩都料”黑釉瓷梅瓶
信息来源: 武威市博物馆 发布日期: 2023-01-07 15:33

梅瓶也称“经瓶”,因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,出现于唐,盛行于宋辽。因有“清沽美酒”与“醉乡酒海”的诗句,说明梅瓶既是酒器,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。

“巩都料”黑釉瓷梅瓶,元代瓷器,口径6厘米,底12厘米,高39厘米,小口,短颈,丰肩,象腿腹,胫部外撇。土黄胎,黑釉,施釉不到底。通体有轮制时留下的弦纹,腹部竖刻三字“巩都料”。现藏于武威市博物馆。

早在古代,为了对产品进行质量管理,便形成了一项非常重要且行之有效的制度,即“物勒工名”制度。这件黑釉梅瓶所刻的“巩都料”三字就是“物勒工名”的体现,说明这是当时一位姓巩的都料工匠所制作。

古代各个行业的工匠们,按其技术可分为都料、博士、师、匠、生等级别。都料是工匠中技术级别最高者,也是本行业工程的规划、指挥者。他们除了具备本行业的设计、规划及组织施工的才能以外,一般都具有本专业过硬的、高于其他级别工匠的技术,经常亲自参与施工造作。“物勒工名,以考其诚,功有不当,必行其罪”。“物勒工名”源于《周礼·考工记》,相当于现代的“质量追溯制”。将制造者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,以便日后质量检验和追查,中间哪个环节出问题,这套监工体制就会发挥作用,谁没做好一目了然,直接责任到人,极大地确保了器物的生产质量。

通过一件梅瓶可以一窥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,这种有着“追究罪责”作用的制度,是悬挂在工匠心头的一把利刃,时刻鞭策着工匠们,它不仅创造了一代又一代工匠的个人品牌,更是塑造了默默奉献、精益求精、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