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笄
信息来源: 武威市博物馆 发布日期: 2024-05-17 09:32

“笄,簪也”,是一种用来束发或者固定帽子的器物。包括“笄”在内的服饰,最早应是基于实用目的而被发明、使用的。伴随审美意识的诞生与强化,人类才开始追求其装饰性目的。

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唐代牙角器——骨笄。骨质,长条扁圆形,笄尾雕有十孔,柄部有两处凹槽,通长17.5厘米。1980年出土于甘肃武威南营乡青咀湾,为国家二级文物,现馆藏于武威市博物馆。骨笄,即用动物骨骼制成的束发簪。在我国的考古发现中,自新石器时代起即有大量骨笄出现,骨笄的不同形态、样式也是对墓主人身份的一种体现。

而随着礼仪的产生和发展,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服饰被赋予礼仪性意义。儒家经典“三礼”中保存了今天尚能看到的早期中国最为系统的礼仪性服饰规范,其中就包括“笄”的使用方式。《礼记·内则》有云:“年十五而笄”,“笄”者,谓结发而用笄贯之,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,即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。

“春风得意迎新岁,及笄年华备嫁人”透过展柜中这件骨笈,我们仿佛看见了一千多年前,慈祥的母亲正为一个即将新婚的少女梳理长发,当那根灰白色的骨笈穿过乌黑的长发,也意味着她即将进入人生新的阶段,迎接美好的明天。

本期武博珍藏到这里就结束了,我们下期再见!